黎平县:侗寨文物“活”起来 文旅融合亮双节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黎平县肇兴侗寨以千年文物建筑为天然舞台,以多彩非遗项目为情感纽带,以厚重红色故事为精神内核,精心打造了一场“文物+文旅”深度融合的文化盛宴。八方游客循着歌声走进侗寨,在触摸百年建筑肌理、沉浸式体验民俗风情中,读懂千年侗乡的文化密码,感受非遗与文物碰撞的独特魅力。
踏入肇兴侗寨寨门,便能感受到侗族先民“道法自然”的营造智慧:寨门守着村口烟火,鼓楼立在村寨中央,花桥架于溪流之上,一栋栋吊脚木楼依山傍水,错落环绕着五座高耸鼓楼,形成独具特色的干栏式聚落景观。这五座鼓楼各有渊源,分别对应仁、义、礼、智、信五大氏族,与之配套的五座花桥、五座戏楼,共同构成了侗寨“鼓楼为心、花桥连寨、木楼成街”的格局,也成为此次双节文旅活动的“天然剧场”,让每一处建筑都成为文化展示的窗口。
双节期间,侗寨里的民俗活动从清晨持续到日暮,让游客步步见景、处处是情。在始建于清代的五福花桥,“花桥祈缘·红丝系福”活动温情上演。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织,许多游客手持写满心愿的红丝绦,轻轻系在雕花廊柱与挂落之上,与木质廊桥的古朴、溪流的清澈相映成趣,百年花桥在游客的互动中焕发新生。
鼓楼广场上,“爬窗探妹”“行歌坐月”等侗族传统民俗轮番登场。侗族青年“以歌传情、以窗为媒”的婚恋社交场景,引得游客纷纷驻足围观,不少人还跟着演员学起了简单的侗族情歌。
“没想到踩在百年青石板上,还能体验这么有仪式感的民俗!”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李香女士举着相机,在花桥与鼓楼间不停打卡,镜头里既有建筑的细节之美,也有民俗的鲜活瞬间,“这趟旅行不只是看风景,更是触摸文化根脉,既逛了文物建筑,又懂了侗族风情,太值了!”
而在黎平,红色文化与文物建筑的融合,更成为此次双节活动的点睛之笔。作为“黎平会议”精神传承地,肇兴侗寨将红色故事搬进百年古戏台,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侗戏《红军来到我家乡》每日驻场演出。该剧以侗戏这一非遗形式为载体,讲述了红军长征过侗寨时,尊重侗族习俗、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与侗族乡亲结下鱼水深情的故事。演员们的表演,既有非遗的韵味,又有红色的温度,让游客在传统艺术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初心。
“用侗戏演红军故事,既好听又好懂,这种体验太特别了!”来自重庆的游客张凯先生带着家人看完演出,又专程前往黎平翘街、红军长征纪念馆打卡,“走在翘街的青石板路上,触摸革命旧址的砖墙,再结合侗戏里的故事,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更深刻了。”
文旅融合的盛宴,不仅让游客收获满满,也让当地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双节期间,肇兴村的民宿、餐馆、手工艺品店全部满负荷运转,不少村民还忙着带游客体验非遗文创制作、售卖侗布刺绣品,日均收入比平时翻了几番。“依托老祖宗留下的文物建筑和非遗技艺,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肇兴村党委书记兼村民委主任陆卫敏说,为了让游客留得下、玩得好,双节期间,侗寨精心设计了“文物打卡+非遗体验+红色研学”特色旅游线路,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从花桥祈福到芦笙赛,从侗戏演出到红色场馆参观,黎平县以文物为媒,让沉睡的历史“活”了起来。近年来,当地坚持保护文物工作原则,对鼓楼、花桥等文物建筑进行系统性修缮。同时,也挖掘非遗技艺和红色资源,探索出“文物保护促文旅发展、文旅发展反哺文物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不仅擦亮了“侗乡之都”的文旅名片,更让千年侗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杨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