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起来 文旅“火”起来—— 黔东南州国庆假期非遗文旅盛宴引客来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余天英
国庆中秋双节叠加,黔东南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从凯里热闹的非遗集市到雷山郎德上寨的博物馆与民族展演,从肇兴侗寨的鼓楼花桥到从江悠扬的侗族大歌,非遗技艺与文物建筑交相辉映,让传统文化在山水间“活”起来,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更让千年文脉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为全州文旅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凯里“绣里淘”非遗集市,是这个假期最具人气的打卡地之一。集市里,各色非遗饰品琳琅满目,游客们有的在非遗体验馆学习刺绣,有的在商铺里挑选非遗文创产品。“以前直播没特色,现在守着非遗好物,身后就是老吊脚楼,游客看得见、摸得着,下单特别爽快。”吴绍勇的直播间里,苗绣背包、银饰挂件轮番亮相,背景里的木质廊柱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评论区里“想要”“下单”的留言刷个不停。
在雷山县郎德上寨的乡村古道上、博物馆里,游客络绎不绝,芦笙场上更是热闹非凡。苗族同胞们身着绚丽的节日盛装,手持芦笙,踩着激昂的舞步,围绕着场中央的铜鼓翩翩起舞,引得游客们纷纷加入队伍。“我和家人先去博物馆看老物件,再到芦笙场观看和体验民族歌舞,雷山的苗族文化太有层次感了!”来自广东的游客陈娅跟着节拍摆动身体,脸上满是兴奋。
在肇兴侗寨,鼓楼、花桥、戏台这三大侗族标志性建筑,成了非遗体验的天然背景板,游客们在侗寨里的侗品源传统工艺馆里体验蜡染制作。“刚才去鼓楼花桥那边拍照,现在来这里学习做蜡染,感觉自己就融入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亲手做一件作品带回家,比买纪念品有意义多了。”来自海南游客郑清霞说,在肇兴不仅体验了蜡染,还仔细观察了鼓楼的“井干式”结构,“原来不用一根钉子就能建这么高的楼,侗族工匠太厉害了!”
从江县则通过“文物活化”“业态创新”,让非遗与古建筑共同成为文旅增长的“引擎”。在从江岜沙苗寨,持枪部落的传统民居保存完好,寨老们在百年粮仓前向游客展示苗族织锦技艺,粮仓的木质结构与织锦的彩色纹样相映成趣,前来村里游玩的游客一波接着一波。
而作为从江文化名片的侗族大歌,原本每年11月举办的百村歌唱大赛,今年提前至10月1日至6日,搬到了贵广高铁从江站及站前广场,游客刚下高铁,就能听到这首“天籁之音”。“从广州过来,一出站就听到这么好听的歌,旁边就是仿侗族花桥的站房,太有氛围感了!”来自大湾区的张雪女士忍不住拿出手机录下视频。
这个假期,黔东南州用非遗串联文物建筑,让老手艺“活”在古建中,让游客在触摸榫卯、体验技艺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文旅发展有了坚实的文化支撑。非遗“活”起来,古建“亮”起来,游客“留下来”,黔东南州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书写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魏丽萍
三审 杨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