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向“新”行——黔东南州多措并举构建工业发展新生态

2025-10-13 黔东南微报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雪村 雷刚

       3月26日,黔东南州以“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为主题的发展热潮中,一季度新签约项目达36个,总投资额超182亿元,覆盖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5月14日,麻江县人民政府与贵州耀创实业集团正式签署“酸汤全产业链项目”合作协议,南京农业大学同步参与技术合作,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规划建设年产10万吨酸汤制品现代化基地。

101.jpg

图为剑河县天生祥木材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智能车间(剑河县天生祥木材智能制造有限公司供图)

       在剑河县天生祥木材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通过数字化自动控制体系,原木到板材的加工时间从传统2至3个月缩短至四个半小时,年产欧松板可达40万立方米。

       在岑巩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当地企业依托升级的厂房设备与工艺,让腊肉、萝卜干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直播,打入全国市场,形成从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

       这是苗乡侗寨产业发展的激扬欢歌,是清水江畔创新的强劲脉动,是时代使命的铿锵回响。

       近年来,黔东南州锚定新型工业化战略核心目标,在完善服务机制、强化要素保障、搭建服务平台、数字赋能转型等多维度构建工业发展新生态,为黔东南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工业动力。

102.jpg

图为贵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二期项目生产车间 (通讯员陈丹 摄)

       寒露时节,记者来到贵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光伏玻璃生产车间,只见全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一条条机械臂精准无误地完成光伏玻璃的取放与转运作业。光伏玻璃系统的严格检测下,沿着传送带进入包装环节,由几十辆物流车运往全国各地。

       “从项目落地到三期项目建设,遇到的用水、用电等问题,政府都主动上门,帮助协调解决。就像之前向郎Ⅱ回线迁改,涉及立项审批、征地拆迁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政府第一时间成立专班,加班加点推进,最终顺利通电,彻底解决了我们三期项目建设‘卡脖子’问题。”该公司副总经理王静指着繁忙的生产线,言语间满是感激。

这种“主动靠前”的服务,正成为黔东南工业发展的常态。为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我州建立“三级问题解决机制”,即一般问题现场解决、突出问题书面协调、重点问题专题会议研究。同时针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设立“一事一议”专班机制,助推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103.jpg

图为贵州长宇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记者龙思全 杨育森 摄)

       在位于岑巩经济开发区的贵州长宇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熟练操作,一粒粒原材料经过多道精密工序,蜕变为高纯度石墨产品,这些产品将广泛应用于电子、能源、环保等前沿领域。

       “石墨新材料的生产是一个用电量很大的过程,岑巩不仅有相对优惠的电价,还具备便利的区位交通优势;更重要的是,从项目签约到投产,政府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政策支持,岑巩是我们企业发展的不二之选。”该公司总经理刘金平表示。

       近年来,黔东南州紧盯企业供气、供电、供水等关键环节,强化生产要素保障,保障全州工业企业连续稳定生产;同时推动园区“七通一平”全覆盖,完善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有效提升企业入园率与集聚发展水平。

       “过去自己跑展会,展位小、人气低,几天下来也签不了几个订单。今年州里组织众多企业一起抱团参展,展位规模扩大了三倍,前来咨询的客户络绎不绝,单场展会就新增了20%以上的订单。”凯里树人银饰负责人指着展柜里的银饰兴奋地说。

       今年以来,黔东南州聚焦企业市场拓展需求,统筹整合资源,组织麻江明洋、凯里蓝美、凯里树人银饰、台江苗人匠心蜡染等40户企业,集体亮相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贵州生态产品博览会等重要展会,通过统一布展、集中宣传,帮助企业闯市场、拓订单。

       线下展销火热,线上服务同样高效。黔东南州充分用好互联网载体,搭建“黔东南州工业企业服务平台”,整合政策咨询、技术交流、市场信息等多元功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104.jpg

图为在贵州鼎盛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员工在注视机台显示屏上的实时数据。(通讯员郑茂华 摄)

       近日,在贵州鼎盛服饰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380余台智能针织圆机正在高速运转。

       “改造前,每台机器旁都需要一名员工,智能化改造后,一个员工可轻松操控七八台机器,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人力成本得到有效降低。”该公司负责人苏维均说道。除此之外,车间还引入了智能检测技术,该技术能够实时、精准地检测产品质量,及时发现并剔除次品,有效降低了次品率,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和稳定性。

105.jpg

图为在智能化织造车间,一名员工可操控周围七八台机器。(通讯员郑茂华 摄)

       这样的数字化转型,源于黔东南州的系统布局——联合华为云、州电信等组建数字化转型团队,为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破解“不会转、不愿转”难题;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为中小企业提供供需对接服务,同时遴选基础好的企业打造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场景,让“智慧制造”在黔东南落地生根。

       如今的黔东南,新型工业化的号角愈发嘹亮,从园区里拔地而起的厂房,到车间高效运转的智能设备,处处彰显着工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下一步,黔东南州将继续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以更优的服务、更强的保障、更实的举措,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苗乡侗寨在工业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来源 黔东南微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宋尧平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