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作辟出新路径 融合谱就振兴图—— 黔东南州秋收秋种一线见闻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余天英
仲秋时节,收割的田野里,旋耕机轰鸣作响,乡亲们弯腰劳作。从岑巩的“烟菜”轮作到黎平的玉竹采收,从榕江的坝区育苗到凯里的田间栽苗,一幅幅“四季无闲田、户户忙增收”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山水之间徐徐铺展。
走进岑巩县天马镇白岩坪村“烟菜”轮作基地,刚收完烤烟的土地上,旋耕机来回穿梭耕地。乡亲们有的在打窝,有的在移栽,动作麻利有序。
“烤烟9月底收完,我隔天就开始翻土育苗,今天争取把第一批红菜薹全栽完。过后还要种30亩(1亩=0.0667公顷)白菜薹、15亩萝卜。”种植户杨俊说,这些蔬菜根系能松土,烂叶还能当肥料,明年种烤烟长势肯定更好。现在栽的农作物,正好赶上秋冬蔬菜淡季,批发价能比旺季高两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天马镇依托6000余亩坝区耕地,推行“菜+烟”“菜+粱”等轮作模式,让土地效益最大化。2025年,该镇预计实施秋冬种面积达3.4万亩,其中油菜8360亩、蔬菜5100亩。
在黎平县高屯街道古顿村玉竹种植基地,乡亲们手持钉耙,小心翼翼地刨开泥土,一株株根茎饱满、色泽黄亮的玉竹便露了出来。“这玉竹肉质紧实,一蔸最少有两斤,今年品质是近几年最好的!我们在基地务工每天120元,还能学种植技术,比在外打工划算多了。”村民欧定丽捧着刚采挖的玉竹,脸上笑开了花。
“基地总共有53亩,去年3月种的,光种苗、肥料就投了70多万元。”基地负责人熊国民介绍,黎平湿润的气候、疏松的土壤特别适合玉竹生长,今年亩产2500公斤。采挖前就有湖南的药企上门对接,最终以200万元的价格包销了全部收成。“从种到收,政府全程帮我们找技术和销路,现在钱落袋了,明年准备再扩种!”
榕江县古州镇车江坝区的田埂上,同样一派繁忙景象。刚收完辣椒的土地被翻耕平整,村民们戴着草帽,手捧西蓝花苗,按照株距标准,快速移栽到田里。“以前种玉米,一亩地就挣千多元,现在跟着公司种西蓝花、辣椒等蔬菜,收入比以前多了两三倍。”正在栽苗的村民王秀莲说,家里自己种的农作物不算,光是在公司基地务工,一年就能挣两三万元。
榕江县采取“公司+农户”等模式,由企业提供种苗、技术和销路,农户出土地和劳动力,今年秋冬种植西蓝花、甘蓝等蔬菜,可以带动周边村寨1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当地还派技术员深入田间指导作业,确保成活率,让农户种得放心、赚得踏实。
在凯里市下司镇花桥村,乡亲们抢抓晴好天气,忙着开展秋冬种。田间地头,有的蹲在地里栽白菜苗,有的弯腰播撒莴笋种子,有的推着小车运送芹菜苗。“这几天天气暖和,芹菜苗栽下去长得快,我种了1亩多,过年前后就能收,能卖个好价钱!”村民张大姐擦了擦额头的汗,手上的动作却没停。
入秋以来,下司镇提前谋划,组织镇、村干部深入村寨,通过院坝会、微信群等方式宣传秋冬种政策,动员合作社、种植大户带头种,还协调农技人员上门指导品种选择和种植技术,争取坝区实现满栽满种。
产业兴则乡村兴,服务实则产业旺。为保障秋冬种顺利推进,我州各地积极组织农技人员下沉一线,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选种、育苗、施肥……
如今,在黔东南的田野上,轮作模式让土地“活”了起来,产业融合让农户“富”了起来,乡村振兴的乐章正在这片沃土上激昂奏响,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宋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