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榴”籽紧相连 “税力量”浇灌团结花—— 记“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税务总局黔东南州税务局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王书燕 通讯员李德业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黔东南州税务局荣获“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该局深耕民族地区、厚植民族团结根基的生动实践。多年来,黔东南州税务局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税收主业深度融合,用“税务力量”浇灌民族同心花,奏响民族团结和谐乐章。
党建引领,筑牢“一家亲”的思想根基
近年来,黔东南州税务局巧妙地将红色文化、税务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融合,打造出“黔税先锋·奋进苗侗”党建品牌。创新建立“州局、县局、分局三级联动,党委、支部、党员三层共抓”的立体化工作机制,形成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17支党员先锋队、225个“红石榴·党员示范岗”如星星之火,散落在办税服务一线,成为解决民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前沿阵地。
“去年我们合作社的银饰网销大湾区,开票遇难题,一个电话,‘红石榴’党员服务队就上门教会了我们。”雷山县麻料村银匠合作社潘师傅说,“他们讲政策还尊民俗、用苗语讲解,很亲切。”这种将党的温暖直接送到村寨的服务,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此外,该局还建立“黔诚税悦·亲清e家”文化品牌,在黎平县打造贵州税务党性教育基地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干部职工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
“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让每一位税务人真正从心里爱党爱国爱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该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华兵表示。
服务为民,搭建“心连心”的便民桥梁
“以前来办税,排队就要半天,现在刷个脸几分钟就搞定,太方便了!”走进凯里市的“智慧办税服务厅”,来自三棵树镇的苗族绣娘张阿姨正在志愿者的引导下,通过自助机快速办理涉税业务。这项荣获“中国改革年度案例”的举措,让线上服务“不打烊”、线下服务“无死角”成为现实。
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该局还在全州建成21个24小时自助办税厅(点)遍及苗乡侗寨,累计为民族群众办理业务30多万户次;同时,打造27个“枫桥式”税务分局,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基层争议化解率和调解满意度均达100%,成为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减压阀”。
此外,全州税务系统积极打造17个志愿服务站点为民族群众排忧解难,其中有5个获评“全国最美户外劳动者站点”,成为服务民族群众的“温馨港湾”。
据悉,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全州税务系统累计派出驻村干部520名、结对帮扶干部937名,包保帮扶80个村7910户群众,投入和协调帮扶资金4600余万元,引进涉农经济项目211个,用税务担当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税惠赋能,激活“共同富”的发展引擎
税收,不仅是国家财力的基石,更是滋养特色产业、推动区域发展的活水。黔东南州税务局坚持聚财生财并举,大力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充分用好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税收政策,全力助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近五年来,累计组织各项税费收入超千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百亿元,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税动力”。
“近三年,我们累计享受各类税费减免超过80万元。税务专员还专门为我们编制了‘酸汤产业税收服务指引’,这笔‘真金白银’让我们有底气更新设备、扩大生产,把‘黔味’卖得更远。”凯里市一家酸汤食品企业财务负责人龙女士说。
从助力“村超”“村BA”火爆出圈,到服务民族医药、旅游产业腾飞,税务部门持续打造的“税眼看苗乡”品牌,以精准分析和贴心服务,推动黔东南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连续四年营商环境评价位列全省前三。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黔东南州税务局将始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为新的目标,立足税务工作实际,用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服务推动黔东南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让民族团结的幸福之花在黔东南大地常开长盛。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宋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