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黄岗捧回联合国荣誉背后的千年蝶变

2025-10-19 黔东南微报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石世艳 雷刚

       “奖牌拿到手啦!”“我们是国际的黄岗!”“黄岗太棒了!”……10月17日晚,黔东南州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党支部书记吴龙保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举行的联合国旅游组织颁奖现场,领得荣誉牌后,激动地与千里之外的乡亲们视频连线。电话那头爆发的欢呼声,清亮如侗寨晨歌,瞬间穿透时空,回荡在黔东南的群山之间。

101.jpg

       “想着要来参加这么重要的会议,我激动得一晚上睡不着,天蒙蒙亮就起来了。”挂断视频后,吴龙保仍难掩兴奋,“这荣誉我们等了800多年!这是一代又一代黄岗人坚持努力的成果!”

102.jpg

       这枚跨越千里捧回的勋章,属于这座深藏在贵州黔东南褶皱里的文化侗寨。从宋代建寨至今,八百余载春秋更迭,黄岗村始终与“糯鱼鸭”为伴,以侗族大歌为魂,却鲜为外界所知。而今,她的名字与世界乡村旅游的最高荣誉紧密相连,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典范。

103.jpg 

       黄岗村385户人家、1810位侗族同胞世代栖居于此。木质吊脚楼依山层叠,禾仓群错落有致。每当晨雾缭绕,侗族大歌雄浑的旋律便在山谷间回荡——这里不仅是“男声侗族大歌之乡”,更是侗族原生文化的“活化石”。

       “我们的歌,是祖辈传下来的‘声音密码’;我们的‘稻鱼鸭’,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吴龙保常说,黄岗的根,就深植于文化与生态的交织之中。自宋代延续至今的“糯鱼鸭”复合种养模式,至今仍在村寨焕发着勃勃生机。春日播下香禾糯,夏季放入鱼苗鸭苗,待到金秋时节,稻穗低垂,鱼儿肥美,鸭群欢腾。

104.jpg 

       2024年,全村3000余亩香禾糯喜获丰收,总产量达87万斤,仅此一项就让每户年均增收超过1.17万元。“以前是为了糊口,现在是为了把老祖宗的智慧传承下去,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吴龙保感慨道,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如今已转化为宝贵的旅游资源,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来,体验原汁原味的侗寨生活。

       谁能想到,十年前这里还是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贫困村寨。“路不通,电不稳,年轻人都往外跑。”吴龙保回忆往昔,不胜唏嘘,“那时候寨子里连个像样的小卖部都没有,更别提发展旅游了。”

       转机始于2018年。中国旅游集团的定点帮扶如一束曙光,照亮了这座古老侗寨。汤惜茜作为集团派驻黄岗村的挂职干部。她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借助帮扶力量,创新打造“央企帮扶+党建引领+合作社+民宿”的乡村旅游模式,开发出稻田抓鱼、香禾糯采收等农耕文化体验项目,让传统农业资源焕发新生机。

       “这几年,乡村旅游为乡亲们带来的变化很大,旅游业态也越来越丰富,就连侗族传统的禾仓也被赋予了新价值。”汤惜茜说,黄岗村在保留“外观挂稻穗”文化景观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设施,改造成为独具特色的“禾仓宿集”品牌民宿,如今已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目的地。

        更令人欣喜的是,村里投入235万元东西部协作和乡村振兴资金,建成了1000亩茶叶基地,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0万元;50亩韭菜田让村民户均年增收300元。通过开发农耕文化体验项目,从“单一种养”到“多元增收”,村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以前是我们等游客,现在是游客找我们。因为我们的文化吸引了游客,而文化永远不会过时。”吴龙保的话语朴实而深刻。在黄岗,旅游从来不是简单的“看风景”,而是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是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还要守住文化的根,才能走得更远。”手捧联合国授予的荣誉牌匾,吴龙保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等回到家乡,我要好好分享这份荣誉的来之不易,带领乡亲们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让更多游客来黄岗做客,让大家一起共享这片绿水青山赋予我们的幸福。”

来源 黔东南微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宋尧平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