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这五年]五年夯基破浪行 今朝积厚跃升势—— 黔东南州“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康莉
开栏的话: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任务繁重,意义重大。
为全面记录这不平凡的五年,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回眸‘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这五年”专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报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州五年来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生动讲述我州各族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砥砺前行的奋斗故事,激励全州上下蓄势发力,奋进“十五五”。
时光为卷,奋斗为笔。展开“十四五”这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时代画卷,每一个节点都让人铭记,每一处着墨都令人振奋。五年来,黔东南儿女以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殷殷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扬优势强产业、补短板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桥头堡”建设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民族团结进步出新出彩,奋力在展现贵州新风采中谱写黔东南篇章。
这是一座逐梦未来的重要里程碑——
我州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三五”末的1191.52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1432.38亿元;“桥头堡”建设破题起势,“村字号”品牌火爆出圈,贵广高铁提速贯通“3小时经济圈”……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超百亿元的县(市)从1个增至3个,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在多重挑战中迈出了坚实步伐,朝着全州人民期盼的方向坚定前行。
扬帆“桥头堡”筑牢根基促跨越
“剑黎高速正式通车!”2024年,随着又一条交通动脉的贯通,我州“黎从榕”区域与大湾区成功构建“3小时经济圈”,昔日的“内陆边城”一跃成为“融湾前沿”。
交通格局的巨变,为黔东南打开了开放发展的大门。2024年国庆期间,榕江县借助“村超”品牌吸引力,旅游综合收入显著提升。一列列飞驰的高铁,一条条贯通的高速,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串联起黔东南丰富的文旅资源,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路”促开放,以“桥”连未来。“十四五”以来,把省委省政府支持我州“桥头堡”建设作为融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举全州之力推动政策落地、通道联通、产业协作,成果丰硕。坚定不移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工业增长势头强劲,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5%,其中2024年增速排全省第1位。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改革,炉碧经开区跻身国家级经开区培育名单,百亿级工业园区、百亿级产业从无到有,特色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文化旅游持续“出圈”。黄岗村荣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称号,4个县(市)跻身全国文旅融合百强县,4A级景区实现县(市)全覆盖。2024年,全州共接待游客870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千亿元。随着景区联动改革的持续推进,黔东南州正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山地农业提质增效。蓝莓、酸汤、鸭鹅牛等优势产业加快链式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2020年提升20个百分点。2024年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7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255亿元。
守护“生态美”绿色发展亮底色
“现在越来越多的林农都参与进来,大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真切的感受。”2022年,黔东南州首张林业碳票在剑河发行,该县探索林业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开辟了新赛道。2023年,该县挂牌成立全省第一个“碳汇交易运营中心”,成功开发乡村振兴低收入群众碳汇造林项目。
作为“生态之州”,我州始终坚守“拒绝污染”的底线,让绿水青山成为最亮丽的底色。
五年来,全州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及活立木蓄积量四项核心指标持续领跑全省。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提升,42个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常年保持100%,全国排名从“十三五”末的第10位跃升至2024年第5位。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9.5%以上,老百姓的“生态幸福感”持续增强。
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不断拓宽。全省首个县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此建立,全国首张司法领域跨省碳票交易在此实现,氵舞阳河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台江经开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天柱县列为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4个。绿色发展正成为黔东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唱响“村字号”乡村振兴展新姿
当“村超”赛场上,一记四十米开外的“世界波”点燃全网激情;当“村BA”看台上,热情的观众与激昂的苗歌交织成独特风景——这些根植于黔东南乡土的文旅体IP,已汇成一股席卷山海的磅礴力量。“村超”“村BA”“村T”等一批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村字号”现象持续火爆,全网累计浏览量突破2200亿人次,让乡村在升腾的“烟火气”中焕发出强劲的“发展力”。
流量正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在榕江,一场“村超”带火一座城。自“村超”举办以来,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40亿元;仅2024年,就借助“村超”品牌优势累计新增招商项目产业到位资金超14亿元。在台江,“村BA”的火爆直接带动县域经济腾飞,台江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保持全省全州前列。非遗“出圈”,“民宿”难求,老乡们的腰包真正“鼓了起来”。
“十四五”以来,这份写在苗乡侗寨实践里的精彩答卷,生动诠释了一条以文化为内核、以体育为媒介、以人民为主角的乡村振兴“可持续路径”。
践行“为民心”团结奋进共繁荣
如今,黔东南的一个个民族村寨尽展风采,勾勒出一幕幕幸福的剪影,绘就了一幅幅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画卷,这也正是黔东南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
五年来,我州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全州16个县(市)全部成功创建为省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拥有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126个、省级410个,数量居全国全省各市(州)首位。“侗族大歌”等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向世界,苗年、侗年等传统节日成为传承文化、凝聚人心的重要纽带,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民生福祉的“增”与“暖”,诠释了发展的根本目的。五年来,我州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4%、8.2%,收入比缩小到2.68:1。通过发展产业、以工代赈等开发更多就业岗位,让更多农村劳动者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东西部协作扎实推进,“3+1”保障问题动态清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升至95%、96%、93%;获列国家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占比达100%;社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4个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十四五”即将圆满收官,但黔东南乘风破浪的脚步从未停歇。面对“十五五”催征的战鼓,黔东南将坚定信心、砥砺前行,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黔东南篇章。
来源 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铁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