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绿水青山 方得金山银山——来自黔东南州的“两山”精彩答卷]“村超”带火的百年侗寨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杨峰 杨玉婷 曹杨军
深秋时节,镶嵌山间的榕江县栽麻镇大利村依旧满山苍翠,安宁恬适。
10月18日晚,贵州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在全省九个市州同步举行启动仪式。这场起源于榕江的民间足球赛事,升级为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的全域体育文化活动,“县县踢村超、周周有球赛、月月有主题活动”模式同步开启,以“赛动黔景”品牌为核心,推动足球竞技与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10月19日中午,在大利侗寨望乡客栈里,店长石爱英将刚蒸好的竹筒饭端上桌,蒸腾的热气里混着糯米与竹节的清香。“这桌客人是看完贵州乡村足球超级联赛(村超)黔东南赛区揭幕战后过来的,特意点名要吃侗家土菜。”她手擦了擦围裙,眼角的笑意藏不住。
“由于‘村超’赛事的火爆,现在外地游客大量涌入,在赛期时段,县城的住宿业供不应求,让我们这些周边的村寨也迎来了旅游的旺季。”大利村党支部书记杨波介绍说。
“我带家人专门从贵阳过来看‘村超’的,现场气氛太好了,比赛结束还想多待两天,感受一下当地的人文风情,就选择来到了大利村。”淳朴的民风,保存完善的古建筑群让游客吴先生赞叹不已。
大利村距离榕江县城15公里左右,是典型的侗族古村落,顺山沟溯溪而建,寨中小溪潺潺,青瓦木楼鳞次栉比,以其独特的侗族建筑而闻名,2012年被评为“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2017年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9年被评为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村超”爆火后,更是成为外地游客争相打卡的胜地。
2018年,杨波回到老家创业,把房子改造成民宿接待游客。他说:“刚回乡改造祖屋做民宿时,全年接待游客不足百人。‘村超’总决赛那天,订单一下涌来32单,电话都被打爆了。”在他手机里,最显眼的是两张对比图:2022年的院子杂草丛生,2024年旺季时门口排满了等待入住的游客。
据他测算,2024年民宿毛收入达20万元,比三年前翻了十倍。
“回到土生土长的地方干事创业,是因为我对家乡有着独特的感情。”杨波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来到侗寨,感受山水人文之美。
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2月11日,榕江累计接待游客90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4.58亿元。随着“村超”持续升温,当地的乡村旅游也迎来迅猛发展。2024年,大利侗寨共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民宿从2022年的18家增加到46家,可提供500个床位,其中90%由村民自己经营,村民的发展底气和生活信心更足了。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大利侗寨客流量同比增长30%,旅游经济呈现“多点开花”态势。民宿行业收入突破80万元,餐饮业营收达50万余元,景区摆渡车服务创收12.6万元,各板块收入节节攀升,假期全程游客“零投诉”,交出了一份乡村文旅发展的亮眼成绩单。
为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侗族文化精髓,国庆长假期间大利侗寨精心打造“庆国庆·感党恩·承非遗”唱享“村歌”系列非遗展演活动。
鼓楼旁,侗族大歌以无伴奏合唱的天籁之音迎接游客;侗戏轮番上演,演绎侗族历史传说;鼓楼下,村民与游客手拉手一起多耶,共绘欢乐图景。同时,豆染、扎染制作体验等互动项目人气爆棚,游客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传统技艺。
除了丰富的非遗活动,大利侗寨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同样吸引游客。青石板路蜿蜒穿过村寨,连片的吊脚楼依山傍水,清澈的溪流穿寨而过,随手一拍都是诗意风景;村民们热情好客,遇见游客会主动招呼,淳朴民风让游人倍感亲切。
旅游市场的红火,让当地市场主体与村民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
“国庆假期客房几乎爆满,不少游客是冲着店里的豆染、扎染体验项目来的,收入特别可观!”海上来民宿经营者杨正仙的话语里满是喜悦。刚刚大学毕业的杨绣,在寨子里摆起了手打百香果柠檬茶摊位,每天从早忙到晚。
“‘村超’火了之后,来侗寨的游客越来越多,我的柠檬茶每天能卖五六百块钱。”杨绣笑着说,除了摆摊,她还主动当起侗寨“宣传员”,向游客推介大利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民族习俗。她说,“希望更多人了解我的家乡,走进我们大利侗寨”。
“‘村超’给了我们流量,但真正留住游客的是这片‘绿色’和文化。”杨波的话道出了关键,要让游客来得安心、玩得舒心,就是要把环境保护好,文化传承好,让大家来了还想再来。
穿过客栈门前的青石板路,溪流上的风雨桥已是寨里最热闹的“CBD”,三五个侗族阿婆坐在桥廊下,指尖翻飞间,五彩丝线在布面上勾勒出古老图腾。阿婆举起半成品,阳光透过廊檐洒在她银饰上,泛着温润的光,路过的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留念。
“村超”流量为大利侗寨注入了强劲活力。非遗活起来、旅游市场火起来、村民钱包鼓起来,一幅“文旅融合促发展、乡村振兴增活力”的画卷在大利侗寨徐徐展开。“村超”这股“东风”,让沉睡的生态资源苏醒,让古老的侗寨焕发新生,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青石板路上、在绣品丝线间、在村民的笑脸上,得到最生动的诠释。
来源 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铁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