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联动谋突破 文体旅融合写新篇—— 黔东南州“十四五”时期旅游发展综述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聂蕾
山水入画,人文出圈。“十四五”期间,我州立足“自然珍宝”与“文化瑰宝”双重优势,以景区联动改革为抓手,以“村字号”IP为特色引擎,在旅游资源整合、业态创新、服务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全域协同”、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全域旅游格局加速成型,文旅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资源整合筑根基全域旅游新格局成型
“白天看比赛,傍晚听侗族大歌,住非遗主题民宿,这趟旅行把自然与文化的精华都体验了!”来自广东游客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黔东南旅游的显著变化。“十四五”期间,我州以规划为引领,打破景区“单打独斗”壁垒,构建起“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目标,我州印发了西江、镇远世界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黔东南州创新旅游景区联动工作机制改革试点方案》,编制《黔东南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5—2040)》等,不断优化顶层设计。以“三山三江一中心”为空间脉络,将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肇兴侗寨三大核心景区,与“村超”“村 BA”“村 T”赛事IP及“三区三村”文化节点串珠成链。其中,“三区”之旅的千年文脉与“三村”之行的活力氛围完美交融,形成“看球赛、逛古寨、赏非遗、品酸汤”的黄金旅游组合,让游客在一趟旅程中收获多重文化体验。
资源整合的成效立竿见影。2024年,三大核心景区游客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68%、10.39%;3个“村字号”举办地游客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4.7%、17.6%。“大带小、强带弱”的协同机制,不仅让西江、镇远等重点景区风采依旧,更带动周边小众村寨热度飙升,全域文旅融合新活力持续释放。
与此同时,黔东南旅游品牌体系不断完善。黎平黄岗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成为贵州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雷山西江千户苗寨通过国家5A级景区质量景观评审,镇远古城积极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重磅推出……目前全州已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23家、3A级4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家、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3家。据统计,2021年至2025年9月,全州累计接待游客38564.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10亿元。
景区联动破壁垒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过去景区靠门票赚钱,现在游客来了不仅看风景,还会买非遗文创、住特色民宿、体验低空飞行,消费链条拉长了不少。”镇远古城民宿经营者王先生的感受,是黔东南旅游经济结构转型的缩影。“十四五”期间,我州以景区联动为纽带推动客源共享,通过票务互通、节赛引流、业态创新,推动旅游消费从单一门票收入向全产业链延伸。
在票务与交通联动方面,全州开通30条景区直通车,推出“3+N”套票营销模式,串联周边小众景区共同发展;每年举办百余场节赛活动,以节赛为媒汇聚客源,带动全域旅游消费。自2024年9月景区联动改革实施以来,全州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2.23%、9.21%,新增涉旅市场主体10639家。
依托景区联动,我州大力培育低空经济、夜间演艺等新兴业态。大型实景苗族歌舞诗剧《仰欧桑》、山水实景剧《氵舞水月明》等项目,与镇远古城夜游、西江苗寨夜景形成“夜间文旅联动带”;非遗旅游体验空间同步推进,争取150万元省级经费打造特色场景,阳明文化研学线路、屯堡文化探秘线路等产品,让客源在“联动游”中实现“深度游”,进一步拉动餐饮、住宿、文创等消费,成为旅游增长新引擎。
景区联动的高效推进,离不开配套服务的同步升级。我州推出“智游黔东南”平台,将其打造为集景区管理、游客服务、商旅融合于一体的全域智慧旅游中枢。持续开展旅游服务“六大专项整治”“找痛行动”,围绕景区联动中的餐饮、住宿、导服等环节严格把关——从一碗酸汤鱼的食材品质,到民宿布草的清洁标准,从导游对多景区文化的讲解深度,到跨景区行李托运的便捷性,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截至目前,全州共培育等级民宿51家,创建旅游星级饭店52家,4家餐饮企业获评省级生态黔菜示范店、10家获评省级生态黔菜体验店,既保留乡土风情,又满足游客高品质需求。
旅游经济结构的优化,推动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直接反映在数据上:2021年至2024年,全州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73.65亿元增长至93.15亿元,占GDP比重从5.9%提升至6.5%;游客人均花费从964.3元增至1121.98元,旅游综合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提升”。
“村字号”赛事成引擎农文体旅融合助振兴
如果说景区联动、业态创新是黔东南旅游发展的“底色”,那么“村超”“村 BA”“村 T”等“村字号”IP,便是“十四五”期间最吸睛的“亮色”。这些扎根乡土的系列赛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通了农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壁垒,形成了可持续、高活力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赛事搭台、文化唱戏”是“村字号”活动的鲜明特色。我州依托56项78处国家级非遗的优势,在赛事前热场、中场表演、赛后狂欢环节,安排民族时装秀、创意农具秀、侗族大歌等非遗展演,打造“体育+民族文化”特色品牌;同时开发“村宝宝”吉祥物、文化衫等文创产品,让“村味”赛事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平台,为乡土文化注入新活力。而以赛事为核培育联动的旅游线路,更让“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新风尚。“村BA”“村超”体育旅游线路入选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的12条“2023年国庆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赛事带来的巨大流量,不仅助推全州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更转化为消费增长的强劲动力。2024年,“村BA”所在地台江县台盘村348个商户交易笔数达73.53万笔,累计交易金额7120万元,同比增长62%;榕江县推广“让手机变成新农具、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直播变成新农活”的“三新农”模式,培育2200余个直播团队、超2.2万个新媒体账号,2024年全县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0.4%。此外,“村超”“村 BA”火爆以来,榕江县、台江县分别新设餐饮市场主体1531家、600余家,“村T+绣里淘”模式带动700余家企业商户增收,苗绣背包、银饰等6100多种非遗产品通过电商销向全球。在赛事带动下,榕江县成为我州继凯里、黎平后第三个经济总量突破百亿的县域经济体,台江县经济增速连续保持全省、全州前列,凯里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如今的黔东南,景区联动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村字号”赛事的影响力持续增强,文旅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这片充满诗意与活力的土地,正书写着民族地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等待更多人前来感受“看一场‘村超’‘村 BA’、走一趟苗乡侗寨、过一次民族节庆”的独特魅力。
来源 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铁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