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生根 文化生金—— 西江千户苗寨以旅兴乡让村民在家门口把热爱变成事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龙思全 杨育森
黔东南雷公山麓,白水河畔,西江千户苗寨在晨雾中苏醒。十七年前,这里是“捧着文化金碗吃饭”却依然贫困的典型苗寨;如今,它已成为“文化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样本。
2008年,第三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此举行,为苗寨按下发展“快进键”。十七年来,西江苗寨悄然发生变化,旅游业态从单一观光向多元体验升级,从景区服务到民宿经营、民俗展演、手工艺品销售,村民纷纷在家门口创业就业。这场变化,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人与土地、文化与时代关系的重塑。
侯艳江:从“漂泊者”到“守味人”
10月30日,记者来到西江苗寨的“阿才有品”餐厅,酸汤牛肉的香气扑面而来,老板侯艳江正忙着招呼游客。他曾是打工大军中的一员,2009年看到家乡旅游业发展的生机后,结束了漂泊的生涯,回到西江,开起了一家名为“侯家庄”的农家乐。“这一做,就是十六年。”
去年,面对西江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新机遇,侯艳江感到了压力。他决定再次升级,投入资金打造“4D厨房”,全面提升就餐环境。他坚持选用雷山当地的黑毛猪土猪肉等绿色新鲜食材,一道红烧肉成了游客交口称赞的招牌。
“我们要做西江餐饮的标杆,为景区赋能。”在他看来,自己经营的不仅是一家餐厅,更是苗家待客的窗口。“我们不仅是把他们当成游客,还把游客当成朋友。所以我们要全力以赴地宣传西江,保护西江的文化,始终坚持这个责任和目标,让西江旅游可持续发展,传给下一代人。”
侯方:十五年接驳车载着游客也载着责任
“接驳车马上启程,各位游客请扶好……”在西江,村民驾驶员侯方的工作单调而重要——每天就是接送游客从1号桥出发,经过观景平台到达掌肖中转站的往返。十五年来,他粗略估算,“接送的游客也有十万人左右”。枯燥的重复中,他却找到了不平凡的价值。
有一次,他在车上捡到一名游客落下的一万多元现金。“当时车上也没有监控,很焦急,我就开着车子到处找。”最终在1号桥找到失主,“把钱还给他的时候,游客很激动地感谢我,但是当时我觉得没有什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旅游旺季时,他一天要往返三四十趟,辛苦自不待言。但他却说:“我们要把一流的服务送给游客,让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李继兰:芦笙舞跳出幸福节拍
“我一辈子都喜欢跳苗家的芦笙舞。”西江南贵村村民李继兰的话语里满是热爱。她不曾想到,在家门口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事业,一跳就是十多年。
如今,她在西江景区北门迎接八方来客,跳起欢快的芦笙舞,敬上香甜的糯米酒。“每天跳三小时,月收入一两千元。欢迎客人来我们西江,我们就最开心了。”
从田间地头到迎宾舞台,从辛苦劳作到以舞会友,李继兰的生活之变,正是“阿妈变演员”的真实写照。她的舞步不仅迎接八方来客,更舞出了苗家文化的自信与传承。
西江苗寨变化背后的守正与创新
近年来,西江苗寨以文化为抓手,推动“十二道拦门茶”“嘎歌古巷茶旅一条街”成为靓丽风景。同时,还打造了“苗语角”“西江讲堂”等互动节点,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苗族文化,并优化“千家灯火”工程,进一步发展夜游经济,延长旅游价值链,全链条发力让西江旅游焕发蓬勃生机,愈发红火。
10月底,天气渐凉。西江千户苗寨景区芦笙场内依然火热。芦笙舞、铜鼓舞、敬酒歌、游方对唱等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轮番上演,吸引不少游客纷纷驻足观看、拍照。在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西江千户苗寨累计接待游客24.6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8.25%。今年1-9月,西江景区接待游客447.47万人次,同比增长1.83%。
在贵州民族大学教授、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天翼看来,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守正”与“创新”的平衡。“守正,是守住民族文化的根;创新,是结合旅游需求进行场景再造。”李天翼说,西江苗寨发展变化的本质是民族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深度融合,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他说:“文化只有在活态中传承,在利用中保护,才能真正生生不息。”
来源 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时珊珊
三审 杨光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