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门独秀”到“全域共荣”—— 我州以核心景区为引擎激活全域文旅经济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聂蕾 吴鹏程 通讯员赵唯茜 何宣杰
今年以来,我州以景区联动改革为核心,打破景区“各自为营”壁垒,通过节赛引流、资源共享、客源互推,让雷山西江千户苗寨、丹寨万达小镇等热门景区辐射周边,带动村寨与非遗景点崛起,推动乡村旅游、民宿及特色手工艺发展,实现“热门独秀”到“全域共荣”的转型。
打破壁垒:从“各自为战”到“串珠成链”
“联动前,西江与周边景区缺统一旅游线路,没形成‘核心带周边’的网络。”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瑞霖坦言。过去各景区独立引客,客源导流、信息互通机制空白,“西江热、周边冷”问题突出。
丹寨县也曾陷类似困境。丹寨县龙泉山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凯说:“过去丹寨有万达小镇、卡拉、石桥等A级景区,但资源散、留客难、服务弱,单靠单个景区破局难。”这些瓶颈,制约着当地旅游高质量发展。
转机来自于2024年底由中共贵州省委改革办印发的《黔东南州创新旅游景区联动工作机制改革试点方案》。我州以“三机制一保障”为抓手,构建“三山三江一中心”空间布局,推动景区从“星罗棋布”到“串珠成链”。
雷山实践:西江活水润泽“小众”村寨
雷山县以西江千户苗寨为核心,推进游客、业态、交通、宣传四大联动,将客源引向郎德、白岩等村寨。
“依托西江客源,我们把游客导至白岩、乌东等村寨,通过旅游联盟和智慧平台实现住宿餐饮‘线上联订’,打通交通链路,宣传时同步推全县资源。”王瑞霖介绍,这让“偏居一隅”的村寨迎来游客爆发。
雷山县丹江镇白岩村党支部书记金良感受深切:“今年景区联动让村里收益大增,游客量翻倍,旺季农家乐都接待不完。”截至10月,白岩村接待游客47万人次、同比增40%,旅游收入173万元,“游客要么从携程、小红书‘种草’而来,要么从西江导流来,都爱原生态体验。”
村寨间还形成自发联动。金良说,白岩村与周边乌东村、猫猫河村建立了“客源互导”机制,“我们村107个床位满了,就推去有400多张床位和露营基地的乌东村,游客不愁住。”
景区联动不仅带火了村寨,更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在白岩村“無念山居”民宿,村民余志美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他说,以前房子闲置,现在租给民宿店长还在这里打工,每月挣3000多,比外出好。民宿店长张海龙补充说,民宿食材全部从村民那里采购,既让游客吃得放心,也拓宽了当地农产品销路。
据了解,雷山县始终将景区联动作为激活全域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供给质量的抓手,2025年1至9月,雷山县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较2024年同期增长11.64%和5.95%。西江景区接待游客447.47万人次,同比增长1.83%;郎德景区接待游客22.46万人次,同比增长66.14%。
丹寨经验:非遗为媒激活全域旅游
丹寨县以万达小镇为核心,联动石桥、卡拉等非遗村寨,推出“非遗深度游”路线,发展研学游,让古法造纸、鸟笼制作、苗族蜡染等非遗“活”起来,既传文化,又助村民就业增收。
在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兴武带领合作社创新运用千年古法造纸技艺,开发16大系列160余种纸张,用于包装、装饰等领域,广受市场欢迎。同时,村里的造纸工坊还通过打造研学体验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工坊里的皮纸灯饰、立体狮子等文创,也成了游客“必买品”。
“以前我们村民靠种地,现在不少人在工坊做纸或在民宿打工,‘非遗+旅游’带动村里90多人就业。”石桥村村民张月秀说,自家日子跟着古法造纸“火”了。
丹寨通过县内串点、县外协同,实现从“流量”到“留量”再到“增量”的跨越。2025年,丹寨与凯里、麻江等五县(市)签联动协议,还与平塘共建“平塘学天文・丹寨玩非遗”路线,与西江共推“游西江苗寨・到丹寨研学”路线等。2025年1至9月,跨区域联动客源占比22.3%,较改革前升10.44%。
联动后,游客在丹寨停留时间从1.2天延至2.5天,卡拉、石桥研学团队增加15%。五县(市)联动下,4月至9月丹寨接待西江中转游客超1万人次,向雷山、麻江导流超5000人次,实现“双向互送”。
黔东南方案:机制创新引领全域共荣
我州的景区联动改革能取得实效,得益于一系列创新机制的建立。
在规划层面,认真贯彻落实《黔东南州创新旅游景区联动工作机制改革试点方案》,建立规划联动机制,统筹景区布局、品牌打造与线路设计。
经营层面,建立利益联动机制,推动重点景区强强联合。通过景区托管、资产注入等,探索“以大带小、以强带弱”路径。比如今年暑期,统筹镇远高过河、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三大漂流景区,推出“激浪逐风・勇闯三河”黔东南州第一届景区经营联动漂流赛,形成“游山水、逛非遗、看比赛、走村T”联动品牌效应。
服务层面,旅游与交通规划协同,在关键节点建设“客运服务驿站”,开通30条景区直通车等,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业态层面,深度融合是活力源泉。西江“夜间经济”、丹寨“非遗+旅游”、榕江与台江“赛事+旅游”……都延长了产业链,让游客留得下、有得玩。“景区联动不是简单‘串线’,是让核心景区的‘水’注入更多村寨,让老百姓吃上旅游饭。”王瑞霖说。
如今,景区联动不仅进一步激活了黔东南的文旅资源,更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绘就了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旅新画卷。
来源 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时珊珊
三审 杨光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