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共享:机制创新激发景区联动内驱力—— 黔东南州创新旅游景区联动工作机制改革系列报道之三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宋尧平
在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西江千户苗寨的炊烟、镇远古城的灯火、肇兴侗寨的歌声,还有“村BA”“村超”赛场的呐喊与沸腾。曾几何时,黔东南虽坐拥众多优质的文旅资源,却长期陷入“星星多、月亮少”的发展困境:核心景区人山人海、承载力逼近极限,周边小众景点却门可罗雀、资源闲置。各景区“各自为战”的发展模式,让优质资源难以形成合力。
破局的关键,在于打破景区间的壁垒,构建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动机制。2024年底,贵州省委改革办印发《黔东南州创新旅游景区联动工作机制改革试点方案》,为这场变革绘制了清晰路线图。黔东南州以机制创新为核心,通过资源共享、客源互推、线路互联、业态开发、服务提升等多元模式,搭建起“三区三村”协调联动平台,创新推动州旅产集团与各景区建立“保存量、做增量”的利益联结,让西江苗寨、镇远古城、肇兴侗寨等核心景区与“村BA”“村超”等现象级IP形成合力,辐射带动周边数十个景区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强强联合、全域共荣”的文旅发展新路径。
核心引擎牵引:从“单点突围”到“集群发力”
“以前游客来西江看完苗寨,问得最多的就是‘下一站去哪’,我们也只能含糊推荐,没法形成完整的旅游闭环。”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坦言,作为黔东南文旅的“龙头”,西江千户苗寨长期以来“独木难支”,难以将巨大流量转化为全域红利。而距离西江不远的麻江蓝梦谷、凯里香炉山等景区,虽有独特的田园风光和民俗资源,却因知名度低、配套薄弱,常年游客寥寥。
这种“核心热、周边冷”的失衡,在黔东南并非个例。镇远古城的旅游经济红红火火,但周边的云台山、氵舞阳河、三门塘等山水人文景区,却鲜有人问津;榕江“村超”赛场人山人海,而几十公里外的岜沙苗寨、加榜梯田,却难以分享这波流量红利。破解这一难题,首先需要建立核心景区与周边景点的联动纽带,让“龙头”的牵引力转化为“集群”的爆发力。
以西江千户苗寨和“村BA”为核心的中部地区旅游集群,率先探索出“流量共享、业态互补”的联动模式。雷山县通过建立旅游联盟和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了西江与白岩村、乌东村、郎德上寨等周边村寨的住宿餐饮“线上联订”,并开通景区直通车,打通了“核心景区+乡村体验”的交通链路。
在“村BA”的发源地台江县台盘村,联动效应同样显著。台江县将“村BA”赛事IP与剑河温泉、下司古镇、丹寨万达小镇等景区深度绑定,推出“看球赛、泡温泉、逛古镇”的联动线路。来自湖南的游客李女士带着家人看完“村BA”后,直接乘坐景区直通车前往剑河温泉度假,“以前看球赛当天就走,现在一张联动票能玩好几个地方,既过瘾又划算。”
镇远古城为引领的东部地区旅游集群,则通过州县联动共建的机制创新激活全域资源。2025年4月,黔东南州旅产集团与镇远九州文旅集团签署合作开发协议,由州旅产集团出资,重点推进古城夜游环境改造、沉浸式演艺项目打造,并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镇远古城美轮美奂的夜景深受广大游客喜爱,夜游环境改造和沉浸式演艺项目的实施,提升了镇远夜游环境,丰富了游客旅游体验,获得了广大群众和游客的广泛赞誉。”镇远九州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整合线路资源,推出“古城夜游+山水观光+古镇探秘”的联动产品,游客在镇远的平均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2.5天。
在榕江“村超”和肇兴侗寨引领的南部地区旅游集群,联动模式更具特色。榕江县将“村超”赛事与肇兴侗寨的侗族大歌、岜沙苗寨的枪手部落文化、加榜梯田的田园风光相结合,打造了“赛事+文化+生态”的黄金旅游线。游客看完“村超”后,可乘坐景区直通车前往肇兴侗寨聆听天籁之音,或去加榜梯田欣赏梯田云海,再到岜沙苗寨体验镰刀剃头。
核心引擎的牵引,让黔东南的文旅资源从“星罗棋布”变为“串珠成链”。三大旅游集群如同三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将养分输送到周边的“小苗”,形成了“核心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覆盖”的文旅发展新格局。
机制创新筑基: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共赢”
景区联动的深层突破,在于利益分配机制的重构。过去,黔东南各景区分属不同行政区划和投资主体,“各算各的账”,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导致联动难以持久。破解这一难题,黔东南州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起“州属国有龙头企业引领+‘三区三村’协调联动”的双重机制,让“抱团发展”有章可循、有利可图。
黔东南州旅产集团作为全州涉旅龙头企业,率先探索“保存量、做增量”的利益联动模式。集团通过与州内外重点景区签订合作协议,在票务、信息、营销、服务、项目等方面实现深度联动,对联动产生的“增量”收益,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分配,既保障了各景区的原有利益,又激发了参与联动的积极性。“我们不搞‘一平二调’,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做大盘子,让每个参与方都能分到更多蛋糕。”黔东南州旅产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让利益共享覆盖到更多主体,黔东南州还建立了“景区+村寨+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拍店、民宿与周边村寨的村民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民宿的食材优先从村民手中采购,旅拍的服装、饰品由村民手工制作,村民还能通过参与民俗表演、导游服务等获得收入。白岩村村民余志美把闲置的房子租给民宿店长,自己还在民宿打工,“每月房租加工资有3000多块,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民宿店长张海龙说:“我们的食材都是本地采购,既保证了新鲜度,也让村民共享旅游收益,实现了双赢。”
“三区三村”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则为跨区域、跨业态联动提供了组织保障。黔东南州将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肇兴侗寨与“村超”“村BA”“村T”整合为“三区三村”文旅黄金组合,建立定期会商、资源共享、客源互推的工作制度。通过推动“三区三村”与周边景区签订《景区联动合作框架协议》,实现景区直通车互通、产品线路互联、宣传营销互推。丹寨县与凯里、麻江等五县(市)签订联动协议,还与平塘共建“平塘学天文·丹寨玩非遗”跨区域线路,与西江共推“游西江苗寨·到丹寨研学”线路,2025年1至9月,跨区域联动客源占比达22.3%,较改革前提升10.44个百分点。
机制的创新,彻底改变了过去景区间“互相抢客”的零和博弈,转向“共同把蛋糕做大”的正和循环。各景区从“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取暖”,从“只算自己账”变为“共算全局账”,联动发展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正如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所说:“利益共享不是简单的‘分蛋糕’,而是通过机制创新让‘蛋糕’越做越大,让核心景区、周边景点、当地村民都能从中受益,这才是联动发展的可持续之道。
业态融合赋能:从“流量叠加”到“价值倍增”
如果说机制创新是景区联动的“骨架”,那么业态融合就是让联动焕发活力的“血肉”。黔东南州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线路串联和票务联动,而是通过业态联合开发,推动核心景区与周边景点实现“优势互补、价值共生”,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变为“深度体验”,让旅游收益从“门票经济”变为“产业经济”。
在丹寨万达小镇,“非遗+旅游”的业态融合成为联动发展的典范。作为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联动伙伴,丹寨县以万达小镇为核心,联动石桥、卡拉等非遗村寨,推出“非遗深度游”路线,让古法造纸、鸟笼制作、苗族蜡染等非遗技艺“活”起来。在南皋乡石桥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兴武带领合作社创新运用千年古法造纸技艺,开发出16大系列160余种纸张产品,涵盖包装、装饰、文创等多个领域,深受市场欢迎。村里的造纸工坊还打造了研学体验项目,游客可以亲手参与造纸过程,制作专属的文创产品。“以前我们村民靠种地为生,现在不少人在工坊做纸或在民宿打工,‘非遗+旅游’带动村里90多人就业。”石桥村村民张月秀说,自家的日子跟着古法造纸一起“火”了起来。
在“村超”“村BA”等赛事IP的带动下,“体育+文旅”的业态融合呈现出强劲活力。黔东南州将苗绣、银饰、蜡染等非遗手艺植入赛事活动,让民族节庆与徒步、骑行等运动相结合,推出“侗年徒步”“苗年骑行”等特色产品。榕江县在“村超”赛场周边设置非遗文创集市,让游客在看球赛的同时,还能购买手工银饰、侗族刺绣等特色产品,品尝酸汤鱼、卷粉等美食。台江县则围绕“村BA”打造了民俗体验线路,游客可以参与打糍粑、跳芦笙舞等活动,感受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前看球赛就是纯粹看个热闹,现在不仅能看比赛,还能体验非遗、品尝美食,收获太多了。”来自广东的球迷陈先生说,他已经连续三年来黔东南看“村超”,每次都能发现新的体验项目。
业态融合不仅让核心景区的优势更加凸显,更让周边小众景点找到了差异化发展的路径。从江岜沙苗寨依托“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的独特文化,与肇兴侗寨联动推出“文化探秘游”,游客在聆听侗族大歌后,再去体验岜沙苗寨的镰刀剃头,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加榜梯田则与“村超”联动,推出“田园风光+体育激情”的组合线路,让游客在欣赏梯田云海的同时,感受赛事的热血沸腾。这种差异化的业态组合,避免了景区间的同质化竞争,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
数据见证着业态融合的成效:2025年1至9月,黔东南州接待游客总人次同比增长12.84%,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9.11%。联动发展不仅让旅游产业更具活力,更带动了餐饮、住宿、文创、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业兴、百业旺”的良性循环。
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共赢”,从“流量叠加”到“价值倍增”,黔东南州通过机制创新破解了全域旅游发展的难题,用利益共享激活了景区联动的内生动力。这场以机制创新为核心的联动改革,让黔东南的文旅资源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雷刚
二审魏丽萍
三审蒋丽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