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高质量就业的壮丽篇章—— 黔东南州“十四五”时期就业工作综述

2025-11-17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陈雪村

苗岭深处,非遗工坊里,绣娘们指尖翻飞赶制订单;都柳江畔,“村超”赛场人声鼎沸,如织游客带火民宿餐馆;工业园区内,生产线高效运转,工人们专注奏响发展强音……

“十四五”以来,黔东南州就业工作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全面铺展开来,在政策引领与数字赋能的“双轮驱动”下,借助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的紧密联动,绘就了一幅“就业优先、民生为本”的壮美画卷。

这五年,是黔东南州就业工作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砥砺前行、硕果累累的五年。

五年来,黔东南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民生工程,统筹推进就业优先战略、职业技能提升、重点群体帮扶、创业带动就业等各项工作,两次获得省人民政府“全省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地区”激励表扬,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量质齐升的就业答卷。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这么满意的工作!”在黔东南州2025年“春风行动”暨东西部协作专场招聘会现场,来自台江县的李桂花与广东省佛山一家现代物流企业顺利签约,她特别激动地说道。

这背后,是黔东南州持续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的不懈努力。

五年来,全州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07万人,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120.28%,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控制在5.5%以内;累计促进6.46万失业人员、3.67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6.51万人,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0.28万人。

五年来,州委、州政府高位推动,将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一系列具有黔东南特色的就业创业政策文件接连出台,为“十四五”时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笔创业担保贷款真是及时雨!”在凯里市经营苗绣工坊的刘福英告诉记者,2023年她通过10万元贷款升级了电商直播间,带动周边20名绣娘实现居家就业。

“十四五”以来,全州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409笔、金额达11.84亿元,扶持各类创业群体及小微企业7409人(户),带动就业2.62万人,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而这仅仅只是黔东南州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一个缩影。

通过出台《黔东南州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五化建设”促进服务能力提质增效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黔东南州构建起覆盖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2021年以来开展的“春暖花开消费季”等系列活动,累计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468家,创造岗位超2000个;2025年再增468家市场主体,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同时,依托“村BA”“村超”“村T”等载体打造消费新场景,推广“人人主播”模式及社区团购等新业态,推动内需扩大与就业促进协同发展。

立冬时节,位于台江经济开发区的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公司新能源电池生产车间里,几台机械手在工人操作下,正忙碌地组装电池配件。当地村民王师傅经过培训后,成为这里的一名技术工人。

“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王师傅告诉记者。

“十四五”以来,黔东南州聚力“四化”建设,为就业扩容提质提供了坚实支撑。新型工业化方面,通过打造炉碧、台江等百亿级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材料等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动大量就近就业。新型城镇化方面,以凯里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加速完善,通过“强州府”行动和县域经济发展,城镇经济扩容创造了更多商贸、物流等服务行业就业岗位。农业现代化方面,围绕十二大特色产业和林下经济,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向“产业工人”的转型。旅游产业化方面,打造了镇远古城5A景区和西江千户苗寨等国家级品牌及精品项目(如榕江斗宿小镇、锦屏羽毛球小镇),新增民宿200家;“村BA”“村超”等现象级活动火爆出圈,有力带动了餐饮、住宿、文创等关联行业就业增长。

近日,记者来到施秉县城关镇南官营社区贵州省亿丹妮服饰有限公司就业帮扶车间内,只见80多名缝纫工人正在熟练地加工服饰。

“在家门口上班,公司还包伙食,回家还有时间照顾老人,陪小娃娃学习,我感觉很满意。”搬迁群众杨燕告诉记者,自己在广东学的就是缝纫,来到车间上班后,每月计件工资保底有2200元以上。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四五”以来,黔东南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依托国家信息系统常态化开展就业防贫监测,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为有需求劳动力精准提供“1311”就业服务。2021年来兑现各类就业补贴19.52亿元,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9.15万人就业。与此同时,与佛山联合举办招聘活动391场次,累计促进就业16.91万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开发、创业扶持、精准技能培训等措施,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易地搬迁脱贫劳动力15.41万人就业,就业率达95.91%。

就业稳、民生安的同时,黔东南州也为创业梦想者搭建了广阔舞台。2024年创新创建“乐创黔东南”创业服务品牌,构建起“3+N”创业服务体系。

在凯里互联网众创产业园,苗侗佰润贵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向治霖在忙着调试直播设备。“这里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场地面积不仅大、租金还低,办公条件不错,帮我们节省了一大笔钱。”向治霖表示,青年人才创业基地有效解决了创业初期资金不足、场地难找等问题。

如今,他的公司已逐步走上正轨,通过基地组织的电商培训,公司线上销售的苗侗系列特色产品单月销售单量破万,销售额达10万余元。

“十四五”期间,黔东南州多措并举优化创业创新生态,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累计为企业减负6.31亿元;建成创业孵化基地27个(其中省级6个)、农民工创业园(点)32个(省级示范园〔点〕12个)。

在黔东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室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在进行数控机床操作。推行“双证书”制度以来,该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手上有了技术,心里就不慌。”即将毕业的学生殷晓培信心满满地说道。

“十四五”以来,黔东南州深入实施“技能贵州行动”,构建“1+16”特色培训体系,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14万人次。深化校企合作,与佛山74家企业合作,输送2130名学生顶岗实习。推行“双证书”制度以来,开展技能等级评价5.38万人次。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家、大师工作室17家,打造“黔东南木构工匠”等4个州级特色培训品牌,培养特色人才5122人次。

技能培训的核心价值,终究要落脚于就业质量的提升与就业机会的扩容。

黔东南州以“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为纽带,“十四五”以来,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3006场次,为重点企业筑牢用工保障。创新“苗侗就业通”小程序,精准推送岗位,通过专项措施培育152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从业人员超2000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回望“十四五”,温暖的就业答卷筑牢了民生之基、守护着万家灯火。

展望“十五五”,黔东南州将以更暖举措护航就业之路,深耕就业优先战略,聚焦产业培育优质岗位、为重点群体精准赋能、用贴心服务提质增效,让每一份奋斗都有回响,每一份期盼都能绽放,让广大劳动者在安稳就业中收获稳稳的幸福。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龙晓慧

三审 冯哲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