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促振兴 侗乡蝶变展新颜—— 黎平县深化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双向赋能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龙思全 通讯员姚强
“十四五”期间,黎平县以交通建设为基础、民族文化为内核、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湘黔桂边陲小城跃升为知名旅游目的地,千年侗乡风貌焕发全新生机。如今,站在“十五五”新起点,黎平正乘势而上,向着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目标迈进。
今年10月,黎平县黄岗村凭借独特的侗族文化与创新的旅游发展模式,获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称号,成为贵州首个获此殊荣的村落。当地立足本土资源,将侗族传统禾仓进行创新性改造,打造“禾仓宿集”特色民宿品牌,在完整保留禾仓建筑风貌的传统景观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化舒适设施,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向赋能。
2024年,村集体民宿收入达124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共享发展红利。村党支部书记吴龙保表示:“我们保留了禾仓外观与挂满稻穗的文化景观,同时融入现代化设施,既传承了文化,也发展了经济。”
初冬时节,肇兴侗寨的鼓楼群在暖阳下熠熠生辉,梯田云海间游客络绎不绝。数据显示,2024年黎平县接待游客达661.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3.07亿元,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增长。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十四五”期间黎平交通网络的跨越式升级。黎靖高速、黎剑高速相继建成通车,构建起“两横一纵”高速主骨架,打通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快捷通道;近2700公里农村公路如同毛细血管,将98个传统村落串珠成链,让藏于深山的侗乡美景触手可及。来自广东的游客汪阳也深有感触:“这里民族风比较有特色,我喜欢这种慢节奏,风景也特别好,过来旅游感觉很舒服。”
交通瓶颈的突破,为文化旅游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黎平县深挖侗族文化底蕴,创新推出“研学+沉浸互动”文旅新模式,让静态的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这一举措不仅让游客深度感受侗族大歌、鼓楼建筑、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魅力,更带动了景区发展提质增效。
2024年,肇兴景区接待游客突破102万人次,综合收入超10亿元。“截至目前,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已突破115万人次,民族文化正成为肇兴侗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黎平县肇兴景区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明珠介绍道。
“十五五”期间,黎平县将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重点推进翘街历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建设侗乡生态山居民宿集群,全力打造“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同时,进一步完善全域旅游设施,培育更多特色文旅IP,力争年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让侗乡文旅名片更加闪亮。
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主要负责人说:“‘十四五’我们实现了从‘通道’到‘目的地’的转变,‘十五五’我们将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化交旅、文旅、数旅融合,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黎平感受到山水之美、文化之韵,让文旅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强引擎。”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雷刚
二审龙晓慧
三审冯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