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闲”生“金”—— 黔东南州全力推进秋冬种工作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余天英
初冬的黔东南,山峦层林尽染,田间却不见萧瑟。一场关乎“粮袋子”“油瓶子”“菜篮子”的秋冬种生产正在火热推进。政策保障、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三股力量汇聚,让传统农闲季变为增效增收的黄金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丹寨县兴仁镇甲脚村的田野褪去稻黄,披上芥菜幼苗的翠色。村民们俯身劳作,打孔、放苗、压土,动作行云流水。“稻谷收割后农田闲置太可惜!”村党支部书记王世斌说,村里通过“合作社统管+农户入股”模式,目前流转100亩(1亩=0.0667公顷)土地种植芥菜,预计产量可达250吨,产值约25万元。
在麻江县坝芒乡水城村的蔬菜基地里,无筋豆藤蔓攀满竹架,饱满豆荚垂坠枝头。“基地全年有活干,我们在这里务工收入比外出打工还稳当!”村民罗世秀笑着说,规模种植激活了家门口的就业市场,让“农闲”成为历史。
“土地精打细算,饭碗才能端得更牢。”水城村种植大户赵明伟一边察看墒情一边介绍。这种“无缝衔接”的轮作模式,搭配节水灌溉和有机肥替代技术,亩均效益提升三成。
在岑巩县水尾镇坝区的羊肚菌产业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整地覆膜,为娇贵的“菌中皇后”营造适宜的弱酸性温床。这片冬闲的稻田,通过“稻菌轮作”实现华丽转身。企业自带烘烤车间与保底收购协议,让种植大户吃下了定心丸。
“公司+一体化运营”模式激活了全产业链。从菌种供应、智能温控到烘干销售,标准化生产体系贯穿始终。“这个产业还是不错,老乡们又得土地流转金,又得务工费,还是不错的。”大树林村党支部书记杨树算起双份收益账,冬闲田变成增收地,羊肚菌产业带动农户获得“租金+薪金”。
“大家要注意哈,株距20厘米,根系要舒展……”在施秉县双井村油菜种植示范基地,村党总支部书记管启军蹲身示范指导移栽深度,村民们在田间拉出笔直标线。
政策组合拳有效破解了种植瓶颈。双井镇整合高产创建补贴、机械购置补助、撂荒地复耕奖励等资金,点燃了农户的热情。“农机翻耕每亩补50元,油菜籽保底收购!”副镇长吴晓旋介绍,目前全镇翻犁进度超90%,预计11月底完成秋冬种。在多项惠农举措护航下,“农闲田”正加速向“效益田”蜕变。
镇远县氵舞阳镇界牌村的油菜田里,移栽的幼苗挺过寒露茁壮生长。“我们已完成点播325亩、移栽205亩,接下来主攻病虫害防治!”界牌村党支部书记陈守吉说,该县通过派农技员驻村指导,将农资直销到户等手段,构建全覆盖服务体系。
今年秋冬种以来,镇远县通过提升机械化运用、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强化要素保障等举措,统筹推进秋冬季农业生产。截至10月24日,完成秋冬农作物种植面积13.5万亩,完成任务的52.92%,其中,油菜种植面积5.12万亩,蔬菜、绿肥、牧草种植面积8.38万亩,秋冬种工作正有序有力推进。
在黄平县新州镇东坡村的集中育苗点,绿油油的菜苗长势喜人,村民们俯身拔起一株株健壮的菜苗整齐码放。在不远处的李子园里,几十名村民正忙着挖坑、栽苗、培土,动作麻利,衔接顺畅。
据了解,这种果油套种的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提升。为稳住农户的“油瓶子”,新州镇积极谋划,通过联动村委与农户,落实了3处共计7亩的油菜集中育苗点。此举有效缓解了部分田块的茬口矛盾,保障了农户移栽的用苗需求。
为推动秋冬种提质增效,全州各县市组建技术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油菜育苗、机械化直播飞播、药剂拌种、科学施肥及蔬菜育苗移栽等技术培训,推动粮油单产提升关键技术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全州已完成秋冬种279万亩,储备油菜种子151.8吨,完成油菜育苗5.96万亩,可满足57.63万亩大田移栽需求,已完成移栽44.29万亩。
入秋以来,我州各地用政策红利激活土地潜力,用科技赋能提升生产效能,用模式创新拓宽增收路径。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秋冬种不仅播下了丰收的希望,更绘就了一幅“田垄增收、农户致富、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龙晓慧
三审 冯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