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增效:协同共治护航优质旅游—— 黔东南州创新旅游景区联动工作机制改革系列报道之十一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余天英
清晨的西江千户苗寨,晨雾与炊烟萦绕山间,吊脚楼在朝阳映照下更显得古朴宁静。青石板路上,北京游客宋琦正用相机记录美景:“这次来,白天欣赏民族歌舞,夜晚观赏璀璨灯火。工作人员服务周到,商户明码标价、诚信经营,体验远超预期,下次一定带家人朋友再来。”这番赞誉,生动体现了黔东南州创新景区联动工作机制改革的成效。
今年以来,黔东南州以深化景区治理改革为突破口,聚焦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等核心景区的发展瓶颈,创新构建社区型治理、跨区域联动、人才培育、执法监管“四位一体”联动机制。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协同、机制创新,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中共黔东南州委社会工作部了解到,为解决西江千户苗寨和肇兴侗寨治理机制不畅、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设立了社区“两委”机构,成立行业协会商会,建立运行管理制度。全面摸排1753户外来商户及从业人员情况,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收集治理意见,凝聚改革共识。
目前,西江、肇兴两个社区均由景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兼任党组织书记。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党建”要求,统筹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组建,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管理。开展新兴领域“两个覆盖”工作,将行业协会党组织负责人纳入社区党委,强化党建引领。各行业协会协调化解经营矛60多起,有力支撑旅游服务提质。
两个景区通过建立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居委会和行业协会分块负责的党员管理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吸纳从事经营活动的流动党员加入社区党组织。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治理难题,合力推动景区发展。
漫步西江千户苗寨,除了络绎不绝的观光游客,更能看到身着统一制服的网格员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穿梭在青石巷弄间,耐心解答游客咨询,细心引导游览秩序;沿街商户明码标价、笑脸相迎,在氤氲的酸汤香气中传递着诚信经营的暖意。
雷山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充实社区工作力量,组织居民共同商议制定《西江社区居民公约》,将环境卫生、邻里相处、经营规范等内容纳入其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良性循环。1500余家民营市场主体积极响应,主动参与景区环境整治和游客服务工作;60名干部入驻9个责任网格,实行常态化巡查,创新推出“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确保游客咨询、商户纠纷等问题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
“面对景区之前治理存在组织力弱、机制不畅,游客投诉处理不及时,商户经营缺乏规范引导等问题,我们以‘三建三强’为抓手,把党建引领贯穿始终,选优配强社区党委班子,组建行业协会党组织,就是要从根源上破解治理难题。”雷山县委常委、副县长、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管委会主任杨远刚说,通过整合力量,现在逐渐形成了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景区管理更有章法,发展也更有后劲。
为提升治理精准度,雷山县创新开展“集中+入户”“靶向普法”活动,累计覆盖商户716户,引导经营者依法合规经营;通过“景区协商”等方式征集民意100余条,将游客和居民的合理诉求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治理举措。同时精准掌握景区6776名管理服务对象、25个省(市、自治区)外来商户分布情况,制定“两个清单”明确48项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联动合力,让治理措施真正落地见效。
“我们每天在网格里巡查,现场办公,就是要让困难和问题在第一时间有人管、有人帮,让游客玩得舒心,让商户经营安心。”共青团雷山县委派驻西江景区的网格员张兴红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基层治理者的初心与担当。如果说西江千户苗寨的社区型治理是“内生式”改革,那么氵舞阳河风景区的跨区域联动则是“外延式”突破。作为横跨镇远、施秉两县的核心旅游资源,氵舞阳河曾长期面临“各管一段”“资源不共享、游客不互推”的治理困境,严重制约了游客体验提升和产业健康发展。
黔东南州成立专项课题组深入调研,召开专题会议推进资源统筹。推出新线路及优惠政策,实现氵舞阳河景区上下游“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票价、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的运营模式。为保护镇远古城传统风貌,编制《镇远县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导则》,出台历史城区修建活动“联审联管”制度。一系列扎实举措,显著提升了镇远的旅游品质、服务水平和城市魅力,“文明镇远”的崭新形象愈发闪亮。
“今年以来,我们大力整治景区环境,不断完善‘快进慢游’交通,重启水上巴士,开通旅游小公交。开通镇远至梵净山、荔波、西江等地景区直通车,构建‘景景通’交通网络。”镇远古城景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云说,该县立足“景城一体”,将“共建共享”理念贯穿景区管理,搭建多元平台,激发主体意识,凝聚全民参与合力。
镇远县依托“1+2+N”网格化管理体系深入实施“六心行动”,2025年,镇远县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该县探索“管委会+公司”模式,推进国企及景区改革与“三权”分置。创建“伴旅先锋·镇在行动”党建品牌,整合“古巷管家”“古城义警”等志愿力量,在重点区域提供秩序引导、咨询、应急帮扶服务超5万人次,获广泛好评。
在黎平县,肇兴侗寨走出“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特色路径。统筹规划发展、资源保护、服务保障等工作,创新融合侗族“鼓楼文化”、“侗款”制度与现代理念,形成“联动治理”模式。以“鼓楼议事”为载体,定期议事并排查化解纠纷,共商共订《鼓楼公约》《景区文明行为规范》。推行“鼓楼评比”,对农户商家量化评分,以评促改;实施“积分管理”优化利益联结,深化群众参与自觉性。
肇兴侗寨景区管理委员会联合肇兴镇、肇兴社区创新景区管理联动机制,规范管理景区外来商户,协调处理商家与当地村民的矛盾纠纷。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提升培训,联合公安、消防、市监等部门执法监管,提升综合服务水平。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等特色课程,加大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本土人才培育。
交通“微循环”打通与跨景区合作深化,助力肇兴侗寨“朋友圈”扩容。“我们开通肇兴至翘街、黄岗侗寨等4条双向直通车,解决游客转车难、出行慢问题。”肇兴文旅集团副总经理林维振说,与广西三江程阳八寨达成票务合作,2025年跨景区游客超10万人次;与岜沙、加榜梯田形成“黔三角”,带动1.5万游客互流,实现多景点联动。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黔东南州各旅游景区正在实现从“各自为政”到“协同作战”、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服务”、从“单一景点”到“全域旅游”的深刻转变。这片承载着多民族文化瑰宝的土地,正以规范有序的管理、优质高效的服务、独具魅力的风情,吸引着八方来客,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新篇章。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龙晓慧
三审 冯哲

